孔子的真城:孝敬父母

來源: 發(fā)布:2015年12月22日 作者: 人氣:2481
孝出于天性 
談到孝順,很多人認為,那是儒家的專利??鬃诱f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”(《論語.里仁》)。父母的年紀,做子女的不能不記得;一方向為了他們得享高壽而歡喜,另一方面也為他們?nèi)諠u老邁而憂慮。這句話很讓人感動,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看到父母年紀越來越大,做子女的會越來越擔心,這是人之常情。父母過得如何,做子女的非常關(guān)心,這是天生的本能。
儒家非常重視孝道,因為孝出于天性,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基木的品德。只要是人,都應(yīng)該孝順,也愿意孝順。那么子女與父母之間要如何相處才算得上孝順?其實,不只是孝順,幾與人相處要合乎“善”的要求,都要考慮以下三點:第一,內(nèi)心感受要真誠,你一定要常常問自已,我是不是真心希望父母快樂,是不是真誠由內(nèi)而發(fā)希望孝順父母;第二,對方期許要溝通。父母對你有什么要求、期待,要跟他們溝通一下,了解他們的需要,設(shè)法回應(yīng),盡量做到;第三,遵守社會規(guī)范。父母要我們做一件事,如果違背社會規(guī)范,我做不做呢?譬如父母生病了,要我想辦法弄錢給他們治病,那我想什么辦法呢?如果是違法的怎么辦?無論如何你不能違背社會規(guī)范,否則就算你做到孝順,也會受到法律制裁。
內(nèi)心感受要真誠,對方期許要溝通,社會規(guī)范要遵守,這三條是包括父子在內(nèi)的任何人際關(guān)系都要考慮到的。孝順,并非教條,而是要指出一條最適合人性發(fā)展所需的選徑。
敬愛父母沒有人會反對孝順,但怎樣做才算孝順?這是一個人問題。孝順只滿足父母的要求是不夠的,還要有尊敬之心,照顧到父母的尊嚴。
子游請教什么是孝??鬃诱f:“現(xiàn)在所謂的孝,是指能夠奉養(yǎng)父母。就連狗與馬,也能得到人的飼養(yǎng)。如果不尊敬父母,那么怎樣區(qū)別奉養(yǎng)父母和養(yǎng)狗養(yǎng)馬呢?我們認為父母可能念書不多,社會成就不高,卻沒有想到父母對我們的恩情像天地一樣,因為他們我們才得以出生、成長、活在這世界上,所以我們終身都要尊敬父母?!?br />孔子的另一位學(xué)生子夏,問怎樣做才算孝順,孔子因材施教.給出另一個答案。
子夏請教什么是孝??鬃诱f:“子女保持和悅的臉色是最難得。有事要辦時,僅僅替父母做,有酒菜、食物時,讓父母吃喝,但是子婦的臉色卻很難看,這樣能算是孝順嗎?”
孔子認為,孝順出于子女愛父母之心,這種愛心自然表現(xiàn)為和悅的神情與臉色。做到這點確實不易。如果你瞼色不好看,讓父母覺得好像是麻煩你了,那就算你做到了父母的要求,也不算孝順。這時你要想到我們小時生病,父母是怎么樣不眠不休,在不解帶地照顧我們,從來沒有抱怨。現(xiàn)在父母年紀人了,需要我們的照顧,我們怎么能忍心給父母臉色看呢?所以,一個人光孝順是不夠的。還要知道為什么要孝順,怎樣做才算孝順。你光能滿足父母的生活需求是不夠的,還要從心底里尊敬父母,理解父母;看父母快不快樂,想自己如何才能讓父母快樂。儒家的思想,不是盲目的教條,也不是單方面的權(quán)威要求,而是希望我們透過理性的思維,從內(nèi)心真誠的情感出發(fā),去做到孝順的要求。
委婉淘通
“天下無不是的父母”。這是宋朝以后的學(xué)者們納出來的,強調(diào)天下的父母都是關(guān)懷子女的,希望天下人都孝順父母?!叭朔鞘ベt,孰能無過”。父母也是人,是人都會犯錯,父母也會犯錯,父母犯錯時,子女應(yīng)該怎么辦,子曰:“事父母幾諫。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?!?《論語·里仁》)
孔子說  “服侍父母時,發(fā)現(xiàn)父母有什么過錯,要委婉勸阻;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接受,仍然要恭敬地不觸犯他們,內(nèi)心憂愁但是不去抱怨?!笨鬃又v得很清楚,父母也會做錯事。有的父母說不定做的事情對社會來說是不允許的,但他們畢竟用心把孩子撫養(yǎng)長大。孩子念書,啟蒙了知道什么是善惡是非,這時也許會想來規(guī)勸父母。因為國有國法,家有家規(guī),一個人不走上正路,終究有問題,但是你規(guī)勸父母的方式要委婉,不能夠疾言厲色,好像老師教學(xué)生一樣,那樣父母是不會接受的,反而會覺得這孩子忤逆不孝。如果實在行不通,孔子說做子女的仍然要恪守,“不連不怨”的原則,耐心勸說,還是要尊敬他們,不要違背他們,努力做好該做的事,不要抱怨,避免傷害親情。
孝與健康
我們年輕的時候容易讓父世操心,這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經(jīng)驗。俗話說.兒行千里母擔憂。子女什么郁沒干,只是出一趟遠門,做父母也會擔憂不已。所以孔子才會說:父母在,不遠游,游必有方(《論語·里仁》)
父母在世時,子女不出遠門;如果出遠門,就必須有一定的去處。在古代,子女一旦出遠門,會好多天音信全無,聯(lián)系不上,父母會非常地擔心、掛念,不知道子女在外面發(fā)生什么情況。所以孔子才會說,父世親在世的時候,做子女的盡量不出遠門,以免讓他們掛念,這是一種孝順。
此外,孔子認為,做子女的懂得保養(yǎng)身體,做到身體健康,少生病,這也一是種孝順。盂武伯問孝。子曰:“父母唯其疾之憂”(《論語·里仁》)。
孟武伯請教什么是孝順??鬃诱f:“讓父母只為子女的疾病憂愁?!苯】稻褪切㈨?,讓父母只為你的疾病憂愁。什么意思呢?人生病總是難免的,天氣變化,飲食的問題,都可能導(dǎo)致生病。除了生病,其他所有的事情,包括念書、交友、做事,都不讓父母擔心,那你就非常孝順了。這句話聽起來不錯,真要做到卻不容易??蓱z天下父母心,為子女操勞一生,子女生病時,甚至愿以身相替。我們今天為人父母者,如果子女真能做到讓我們什么都不必擔心,而只擔心他們有沒有生病,那么我們除了慶幸自己有了孝順的子女,還能說什么呢?做子女的愛惜身體,保持健康,不僅是做人的責任,也是孝道的根本。儒家談孝順,強調(diào)“將心比心”,要替父母著想,替父母著想的方法是把自己當成父母來思考。一個人有父母,有子女,有一個完整的家,是人生非常大的幸福。看到子女,想到自己小時候的樣子;看到父母,可以去想象自己年老時的樣子。一個人有過去和未來。他們現(xiàn)在才不至于落空,他的生命才有原有本,慢慢成熟。
孝與守禮
所謂“孝”,是人類真情最基本的一種表現(xiàn)。所謂“禮”,是一種大家都遵守的社會規(guī)范。孝和禮有什么關(guān)系呢?孔子認為有關(guān)系。有一次孟懿子向他請教什么是孝,孔子只回答了兩個字“無違”,不要違背禮制。
生,事之以禮;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(《論語里仁》)父母活著的時候,依禮的規(guī)定來服侍他們;父母過世后,依禮的規(guī)定來埋葬他們,依禮的規(guī)定來禁祀他們。只有無違于禮,才能實現(xiàn)孝順的心意。內(nèi)在的孝心與外在的禮法配合,才是孝的實踐。
孔子認為,孝與禮的關(guān)系還表現(xiàn)在:父在觀其志,父沒觀其行。三年無改于父之道??芍^孝矣,(《論語.里仁》)。觀察一個人,要看他在父親活著的時候選擇什么志向,在父親過世以后表現(xiàn)什么行為。如果他能在三年之久不改變父親做人處事的原則,就可以稱得上孝順了。
孔子談到孝順,除了要有真誠的情感之外,禮制也是必須要遵守的。這樣一來,人的行為才不至于“過度”,也不至于“不及”,各種情感才能“發(fā)而皆中節(jié)”,“節(jié)”就是適當?shù)姆执?。人不管處于任何時代、任何社會,只有守法和重禮兩項配合起來,人生之路才可以走得非常穩(wěn)健。一個人活在世界上,只有保守穩(wěn)健,才能夠慢慢成長,否則禮儀制度方面改變太快,到最后恐怕手足無措,反而亂了分寸。
三年之喪
“三年之喪”算是《論語》最尖銳的一段對話??鬃佑袀€學(xué)生叫做宰我。是言語科的第一名。在關(guān)下孝順的問題上,宰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。宰我請教孔子說:“為父母守喪三年,時間未免太長了。君子三年不舉行禮儀,禮儀一定會荒廢;三年不演奏音樂,音樂一定會散亂。舊谷吃完,新谷也已收成,打火的燧木輪用了一次。所以守喪一年就可以了?!笨鬃诱f:“守喪未滿三年,就吃白米飯,穿錦緞衣,你心里安不安呢?”宰我說  “安?!痹孜姨岢鲑|(zhì)疑.說三年守孝,時可未免太長了吧,三年不能行禮作樂,一定禮壞樂崩。這就像小孩學(xué)鋼琴一樣,三年不準他彈琴,再彈的時候一定不成調(diào)兒,這是人文世界的情況。自然世界呢?古時候魯國一年收成一次,舊米吃完,新米收成要一年,取火的木頭,也是一年輪用一次。
宰我很有邏輯頭腦,他說人文世界三年太長,自然世界一年一循環(huán),所以守一年就夠了。
照理說,這個質(zhì)疑很難反駁。孔子畢竟是一位偉大的老師,他立刻把倫理規(guī)范的基礎(chǔ)轉(zhuǎn)移到心理情感上。他說父母過世了,你自己守喪未滿三年,就吃好的穿好的,你心里安不安呢?誰知宰我不客氣地回答:“安”。心安理得。所以孔子說宰我不是好學(xué)生,完全不了解老師的用心,這種事情怎么可以說“安”呢’假設(shè)宰我的父母在世,聽到兒干這么說一定很難過??鬃勇犃嗽孜业幕卮穑缓谜f:“你心安,就去做吧!君子在守喪的時候。吃美食不辯滋味,聽音樂不感快樂,住家里不覺舒適,所以他不這樣做。他寧可吃得簡單,住得簡陋,也要替父母守喪。現(xiàn)在既然你心安,你就去做吧!”宰我退出房間后,孔子說:“宰我沒有真誠的情感啊!小孩子生下來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。為父母守喪三年,天下人都是這樣做的。宰我曾經(jīng)受到父母三年懷抱的照顧嗎?”
“子生三年,然后免于父母之懷”這句話過去一直被中國的哲學(xué)家所忽視。怎么可以拿“生下來被父母懷抱二年,所以父母死了就要守喪三年”做論證呢?孔于心目的人性,是不能離開人的生命之具體存在及成長處境的。子生三年,然后免于父母之懷是對他人性的深入觀察?!叭曛畣省笔桥浜衔覀儍?nèi)心情感需要的外在表達形式。我們在成長過程中,身體上受父母照顧,心理上和父母有長期依賴,所以父母過世,守喪三年,才能使我們心安。
因此,儒家講求的倫理規(guī)范,并非由外在的壓力而來,而是在心里情感的適當表達。事實上,儒家為中國傳統(tǒng)所規(guī)定的“禮”“孝”提供了哲學(xué)說明。這個說明是合乎經(jīng)驗、理性、理想的,使我們活在世上有原有本,有內(nèi)在的情感,也有外在表達的形式。兩者配合,內(nèi)外相得,才能構(gòu)成一個和諧的人生與社會。
“孝”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內(nèi)容,“孝”是人類文明史永恒的主題。是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的美德,是人類文明的象征,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表現(xiàn),是人的基本道德修養(yǎng),是最崇高的倫理道德規(guī)范,是子女的天職。父母是最偉大的人,父母的愛是唱不完的頌歌。世間最崇高之愛是父母的愛,人類最美好的心是孝心。身為人子,千萬不要傷了那顆愛你的心?!叭俗臃钣H當竭力,千古完人唯有孝”。萬善孝為先,孝子真情最動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