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:穿越千年的惆悵

來源:四川康輝國際旅行社 發(fā)布:2015年07月06日 作者: 人氣:1728
敦煌是如此無奈,于盛世被建造、被呵護、被尊崇,于亂世被發(fā)現(xiàn)也被搶掠,而在這之間,只有被風沙不斷侵蝕風化。社會要它的意義,它便存在;社會要它的物質,它便被摧毀;社會遺棄它的時候,它便只能任由自然擺布玩弄。教煌不過是一個歷史與文化的縮影,一切文化都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需求,依托下一定的形質。在那個時代,文化和精神二者合一,形質不過是附屬。而幾個時代之后,精神只能被后代中少數(shù)人揣測,形質本身被簡單粗暴地視為了資本。猶如社會的車輪向前滾動一個輪回,車軸又回到原來的角度,位置卻已遠離了最初,再也不會回去。
敦煌是如此無奈,于盛世被建造、被呵護、被尊崇,于亂世被發(fā)現(xiàn)也被搶掠,而在這之間,只有被風沙不斷侵蝕風化。社會要它的意義,它便存在;社會要它的物質,它便被摧毀;社會遺棄它的時候,它便只能任由自然擺布玩弄。教煌不過是一個歷史與文化的縮影,一切文化都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需求,依托下一定的形質。在那個時代,文化和精神二者合一,形質不過是附屬。而幾個時代之后,精神只能被后代中少數(shù)人揣測,形質本身被簡單粗暴地視為了資本。猶如社會的車輪向前滾動一個輪回,車軸又回到原來的角度,位置卻已遠離了最初,再也不會回去。
公元前111年,漢武帝在敦煌建郡,從此,敦煌便成為了絲綢之路上東西方交通的門戶。十六國時期,中原戰(zhàn)亂,西域不穩(wěn),而敦煌恰恰成為相對安定的中間地帶,一大批文人士大夫以及佛教徒開始在敦煌駐足。
公元366年,有位叫樂樽的僧人云游到嗚沙山東麓腳下,此時,太陽西下,夕陽照射在對面的三危山上,他舉目四望:在茫茫戈壁的了無生息中,祁連山的雪水順黨河峽谷深入干渴的大漠;鳴沙山漫漫沙障,幻化無窮;三危山立石層層,有如千佛;傍晚時分,一派空靈,夕陽放射出萬道金光。一心修開的樂樽被這奇妙的佛光景象感動,認為這就是佛光顯現(xiàn)。他向著西方俯首叩拜,立志在此開窟恃佛、拜佛修行。于是,他請來工匠,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。從此,這三危勝境成為了佛門圣地,佛門弟子、達官貴人、商賈百姓、善男信女都來這里捐資開窟,大大小小洞窟內佛像數(shù)量逐漸增至近千尊,因此,當?shù)乩习傩辗Q之為千佛洞。在4世紀至14世紀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,千佛洞的朝拜者絡繹不絕,香火不斷,經久不衰。而在古時,敦煌雞沙山又被稱為漠高山,山下有漠高鄉(xiāng)。千佛洞在漠高山下,屬漠高多管轄,所以千佛洞又被稱為奠高窟。
自樂樽開窟時間過去1600年,莫高窟在唐代迎來了它最輝煌的時期,這個時候的奠高窟,已經有“窟室千余龕”,說它是佛教圣地,實在名不虛傳。
然而,在明朝政府關閉嘉峪關后,敦煌地區(qū)的居民全部內遷,莫高窟就此在幾百年當中無人管理,日漸蕭條。